首页 >  攻略 >  >  正文

别的网红翻车?看我“老汉推车”~

2023-02-21 22:33:05 来源:观察网

这两天看到医疗圈新闻,说的是又一个“网红医生”翻车了,《土豆片贴痔疮,又有网红翻车》。


(资料图)

图源:丁香园

这个医生,想必大家都刷到过,那就是“刘XX医生”。无论是B站,抖音,还是小红书,你总是能冷不丁地刷到他的视频。

慈祥的笑容,略显苍白的头发,黑框的眼镜,清晰的谈吐,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经验丰富、值得信任的老医生。

再看看他科普的内容,简直是生活百宝箱,什么痔疮、减肥,什么脚气、咳嗽,什么秃顶、戒烟,每一条都是上万个赞,累计几百万粉丝。

让我这几万粉丝的小网红羡煞不已。可我却从未关注过他。原因倒不是自己小心眼,看不得别的医生粉丝多。

好吧,我承认有一点嫉妒的成分。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认为他科普的很多内容是缺乏证据的。就是那种,经过循证医学和科研训练的医生所反感,以及从内心深处不太信任的内容。

果不其然,这次他的科普内容“土豆片+甲硝唑外敷治疗痔疮”的视频,被相关专业人士所质疑。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说,这些内容,包括土豆片治疗痔疮,真的是老百姓爱听的。

众所周知,我自己就是驰名海内外的痔疮患者。我想,即便我作为一名医生,假如我在美国犯痔疮而又痛不欲生的时候,刷到了这个视频,我一定像抱住救命稻草一般,马上拿个土豆切成片,贴上去。

关键在于这些科普内容即便没有证据,也完全无法证伪,谁又会去弄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去验证这玩意管不管用呢?

一组病人贴土豆片,一组病人用马应龙?搞个头对头试验?(我去,想想还蛮有意思的嘛,有没有人志愿入组的???)

说歪了。这些“网红医生”类似的所谓“土方法”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有些似乎确实有用,有些就不好说了。这些内容先不管科学性如何,关键是老百姓买账。

什么,你不服?

你先看看自己辛辛苦苦查文献、看专业书,费半天功夫拍摄,剪辑了半天的视频,最后才3个点赞,2个还是老爸老妈点的。

你有资格说人家???

专业医生搞的专业科普没人看,网红医生录的不科学的短视频到处转。天理何在???

其实,这就涉及到了医生搞科普的一个非常底层的逻辑矛盾。

那就是科普的传播性和专业性的矛盾。

什么是传播性?传播性就是科普内容能够传播的范围,传播性的决定因素,一是受众的广泛程度,二是内容本身的有趣和有用程度。

什么是专业性?很好理解,就是科普内容本身是否是有科学依据。

传播性和科学性的矛盾体现在——越是专业的内容,往往受众越少,往往越枯燥无聊,往往越没有流量。

正所谓“曲高和寡”是也。我曾经找了专业的老师帮我,花了一天功夫拍摄,又花了一周剪辑,做了一个《医生们天天挂个听诊器都在听什么?》的科普视频,满怀信心地放到视频网站,结果观看者寥寥无几。

我老婆一句话道破天机:“谁下班了累死累活还要看你上课?”从此我金盆洗手,结束了自己为期2天的视频科普生涯。

你看看各大平台上的网红医生吧,科普的大部分都是护肤、保健、女性、口腔、育儿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受众广啊。

而像什么胸外、普外、神外、泌尿外,什么心内、神内、呼内、消化内,即使一开始做的是本专业的内容,往往做着做着就走偏了,去搞老百姓爱看的内容了。

一个痔疮全中国都得有几亿病人(根据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估算),而你辛辛苦苦科普的肺癌,撑死了就几十万病人。这流量注定差上个上百倍。

所以现在的科普,逐渐分化成了两条风格迥异的路线。

一条是“业余军团”走的亲民路线,这些医生的学历和专业性相对没那么高,这类科普不讲究科学性,而把传播性拉满,特点是常见病和日常保健,而且往往是跨专业科普。所以你会看到什么“拔牙得了梅毒”、“乖乖女感染艾滋”之类的耸人听闻的视频。这种路线流量大,但是很容易翻车。

图源:丁香园

一条是“专业军团”走的科学路线,不讲究传播性,而把科学性拉满。这类往往是一些高学历、大三甲医生搞的科普,特点是内容很专业,缺点是没几个人看。但他们的目的往往在于基金、职称和评奖,并不在乎这点流量。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是被流量裹挟,还是坚持专业?

当然,还有一些科普内容,兼顾科学性和传播性,可这些优秀的科普内容寥寥无几。因为这样的科普既需要医生具有丰富而又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检索能力,所谓“老汉医生”是也。

更需要有风趣幽默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思考能力,所谓“会推车”是也。

通过自己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极其专业的知识呈现出来,从而兼具科学性和传播性,就是传说中的“老汉推车”。

老汉推车,稳得很!

这样的“老汉”可谓凤毛麟角、人中龙凤,而离你最近的就有一个,ta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标签: 寥寥无几 辛辛苦苦 近在眼前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