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攻略 >  >  正文

带着儿子在县城康复科里找未来 当前资讯

2023-06-18 07:42:22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32岁的胡亚(化名)是一名脑瘫患儿的妈妈,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的生活就是陪儿子乐乐在河北省邢台市第九医院(巨鹿县医院)儿童康复科里“找未来”。

每天早上8点30分是乐乐开始上课的时间。在医院30平方米的康复教室里,老师让乐乐趴在一个满是凸点的大球上,来回摇摆,以便锻炼他的触感。像这样35分钟的课程,胡亚一天要陪着儿子上8~9节。“脱产康复”是对于胡亚陪儿子康复的最佳描述。


(资料图)

医院儿童康复科后的一栋三层楼房是住院区,胡亚带着儿子便住在这里,她们的邻居是来自巨鹿县以及周边县市的140多名患儿及其家属。

据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赵玉香介绍,这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跟乐乐一样,需要每天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的难题

对于胡亚说,她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费用的问题。光给孩子确诊,胡亚一家就花掉将近30万元。确诊后的儿童康复训练更是需要大量费用。为了陪伴孩子康复,胡亚也辞掉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

在儿童康复科门诊前的空地上,安装了许多儿童娱乐设备,有滑梯、攀岩、秋千等,孩子们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比起康复中心来说,这儿更像是一个儿童乐园。

实际上,在这儿快乐玩耍的孩子背后的每个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中国,儿童康复每月的花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持续的经济支出和人力照护是一个脑瘫家庭不得不面对的。对此,赵玉香介绍道,针对儿童康复,现在医保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0%,相关机构也会额外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除了经济负担,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难点还有家长的康复观念。胡亚的行为也并不完全被自己的父母所接纳,胡亚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接受康复训练,自然而然也会说话、走路,不需要如此劳心费力。但胡亚觉得康复训练给儿子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开在县城的康复科

儿子的未来在哪里?胡亚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所谓的康复就是“采取一切措施,减轻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便重返社会”。“恢复正常,重返社会”是医生和脑瘫患儿家庭的最高期待,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家庭的付出,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医疗条件。

“那时候,我们发现县城里的脑瘫儿有非常大的康复需求。”邢台市第九医院院长吉增良介绍最初创办康复科的目的。2010年,59岁的赵玉香报名“万名医师下乡、支援农村卫生”活动,从河北省儿童医院来到了邢台市第九医院,成为医院儿童康复科的主任,开始操持康复科的发展,儿童康复科也由过去的1间房子、1名医生发展到现在拥有8000平方米的儿童康复治疗区和48名专业医生。在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中残联和省残联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的专项救助。

从2008年儿童康复科康复诊疗工作创立至今,已有不少患儿实现了“恢复正常”的梦想。赵玉香说:“康复诊疗拯救的不只是患儿,更是他们身后的一个个家庭。”

近年来,随着医院治疗设备和技术的日臻完善,康复诊疗效果不断提升,医院通过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建立网络联合会诊平台,实现了患儿的早发现、早治疗。目前,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脑外伤后遗症以及其他伴有肢体、智力残疾的儿童成为了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的诊疗对象。

把康复科开在县城,吉增良认为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和设备的缺失。实际上,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只是县域康复的一个缩影。即便是现在,县域康复中心的需求仍未完全被满足,记者在网络搜索县城儿童康复关键词时,网络依旧记录着众多因缺失康复中心而需要异地康复的故事。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7部委共同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要逐步提升基层康复服务能力、水平。2022年,河北省印发《河北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件提到“2025年,每县至少建设一所康复中心,力争每县有1所县级医疗机构承接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在基层康复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让胡亚这样不幸的家庭在康复路上可以更安心地走下去。


文:本刊记者 门雯雯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2号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上一篇:我的省运会 | 76岁老教练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