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朋友孟岩的书,想起他之前说的话:“投资是一个修炼场。在一路投资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平静、延迟享受、耐心,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资料图】
这话多少有点唯心,适合说给自己听。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不只是投资,现实世界中,把任何一件事做好的过程,都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所以,我经常在星球里说,先把一件事做成。
很简单,把事做成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穿越不同的时刻。
比如,有时候,努力了很久,却没什么结果,甚至旁人还说三道四。此时,你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妄自菲薄。你也要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不能被一两句恶言影响了斗志,同时,还得静下来复盘,看看哪里有问题。
比如,有时候,因为运气好,你侥幸成功。此时,你得沉住气,不能被偶尔的成功所迷惑,然后变得浮躁起来。和刚才的困顿时刻一样,面对小小的成功,你同样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有点像村上春树说的,当你穿越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举个关于写作的真实例子。
最近,很多同学都在使用墨问便签写作。有的人说:“哎呀,我写了一小半,感觉写得很烂,不想写了”。我说,这太正常了,做任何事情,都会经历类似的情境,要是放弃,就太可惜了。
我知道的很多创作者都有自我攻击的倾向。我经常也是,文章写了个开头后,突然不想继续写,心中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或者觉得这个话题没什么意思,突然没有表达欲。有这样的情绪时,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先写完再说。落笔之后,不到迫不得已,我不会轻易放弃。
其实,自我怀疑是很正常的。《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李敬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非常多的作家,他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道:
“中国的大作家我都熟悉,在写作中,都是充满了失败感,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的。所以写作真的是一个苦活。别人觉得你们什么也不干,天天晃悠,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写作者,你肯定充满了焦虑。我特别能够理解,有的非常有名的大作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坐在电脑前,写完了删,再写,再删,今天写一千字,到明天又删掉。这不是手艺的事,这是一个充满了挫败和自我怀疑的心理过程。”
看完他的话,是不是特别释然。
路遥在他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也记录过自己在写《平凡的世界》时遇到的挑战:“真想抱头痛哭一场。你是这样的无能,竟然连头都开不了,还准备写一部多卷体的长篇小说呢!晚上躺在孤寂的黑暗中,大睁着眼睛,开始真正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胜任如此巨大的工作。”
你看,路遥这么牛的人都会有这种情绪,那我等凡人夫复何忧?所有的创作者,或者再扩大点外延,所有做事的人,其实都会遇到类似自我攻击的心境。我觉得最好的应对方法便是: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情绪。继续往前走就好。
上次在阿里分享写作经验时,有位听众问了我一个扎心的问题:“辛辛苦苦写完的文章,没有阅读量怎么办?”说实话,挺难回答的,我没有什么简单的解。
对于文章没有阅读量的问题,我倒是觉得太正常不过了。我们一生之中,类似的场景经常有,比如加班加点做完了一件事,但却没什么效果;掏心掏肺对一个人好,但他却不怎么领情……
那怎么办呢?
第一,利己而不是利他。先想清楚写作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再思考阅读量的问题。既然对自己有好处,那即便没有别人的反馈也能继续往前走。写日记便是类似的道理。
第二,文以载道。文字只是载体,写得好不好,取决于一个人驾驭文字的能力,更取决于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不管是散文,还是随笔,没人喜欢看大词,没人喜欢看流水账,他们愿意为文字背后的情绪和洞察买单。
第三,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平台,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B 站、今日头条,总之一大堆。如果你真有才华,我感觉被埋没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小红书之类的平台里,依赖的是推荐机制,即便你没有初始粉丝,也可能被平台流量加持。如果写了几年,你都没有一篇阅读量还不错的内容,那只能归因于己了。
第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期间,当然不好受,你会迷茫,会自我怀疑,这再正常不过了。一蹴而就的事情,只存在于故事里。
你看,我们面上聊的是写作,但仔细一想,又不全是写作。有意思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投资是一个修炼场,写作是一个修炼场,创业是一个修炼场.........
创造的过程,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轮番打磨自己,借事修人么。
端午假期结束了,明天上班,咱继续做事。
对了如果你对写作感兴趣,或者计划写作,那不妨加入我们的写作交流群。群里我们可以畅意交流自己的想法,下个月,我们也会找作家朋友来分享他的经验(对,写作集训班要来了)。让创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标签: